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3年会上,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课题组发布了《我国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研究》(下称“研究”)。

  据介绍,《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由CWM50理事长、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担任课题牵头人,围绕优化中小商业银行的定位、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等问题,从中小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功能定位及转型方向、地域布局、风险防范等角度开展研究,并深入广东、山东、浙江、四川等不同地区组织了多场中小银行调研座谈,在此基础上完成报告。

  尚福林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小银行整体的数量和业务规模都有了质的飞跃。中小银行资产总额超过100万亿元,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中小银行便利了中小企业融资,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与居民金融需求。

  不过,尚福林也指出,随着改革走向深入,中小银行的一些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同时,数字化转型压力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旧问题相互交织,挑战增多。从外部运行环境看,国内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业快速扩张模式出现拐点;数字化转型与大行下沉市场,让中小银行传统获客优势受到挑战;金融监管全面加强,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合规经营任务较重。

  在内部经营方面,尚福林提到,中小银行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传统盈利能力面临挑战;内源积累不足与外源渠道受限并存,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难度加大;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与经营管理粗放,风险问题加速暴露。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中小银行发展已有明显分化。农信机构在规模、异地经营、资质牌照、风险管理方面有待提高;村镇银行在供给与需求、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上需要改进;民营及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业务经营受限、资本补充能力不足等。

  研究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市场银行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中小银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并提出以下建议:要明确服务当地的战略定位,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非息收入占比;深耕普惠金融领域,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此外,课题组提出应当适时转变以“出身”形成的监管分类模式,逐步过渡为以金融风险传染性等级为主要标准的分层监管模式;加快中小银行重组步伐等。

  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3年会期间,界面新闻专访了课题组成员,包括课题执行牵头人、清华五道口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战略咨询主管合伙人张挺,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金融业主管合伙人朱宇和信达集团不良资产首席研究员王洋,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张健华进一步探讨中小银行发展困境和解法。

  界面新闻:中小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目前面临哪些难题和困境?有何建议?

  张挺:难题和困境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优质资产获取难度增加,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二是客户经营知易行难;三是息差萎缩深度影响经营模式,但中小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收入结构优化成效不明显;四是资产质量风险暴露存在滞后性,中小银行经营质量分化已进一步加剧,伴随未知的前景;与数字化颠覆效应,多数中小银行面临向下滑落的危机;五是面临市场利率回落、信贷资产配置增加、前瞻性应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压力等多重挑战,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升温,中小银行受冲击更加明显。

  增强可持续经营能力、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空间和提速风险抵御能力是关键。改善建议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可持续经营能力提升的基本逻辑是核心客群的深度经营能力,因此难以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区域性银行需以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的客户经营作为主战场。其次,客户经营不仅需要了解客户自然属性,更要理解客户行为与决策方式,银行要从了解客户(KYC)到了解客户的想法(KYI),这一过程中,陪伴客户比洞察客户更重要。

  最终,客户经营的竞争是从前端营销,到理念、组织、机制、数字化等各方面的体系化竞争,通过有机组织客户经营的管理模式,提升客户体验,获得客户成长和信任感,从而赢得客户长期价值。

  二是寻找业绩增长空间:银行必须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进行资产投向策略性调整及相应业务模式和能力的转型。曾经支持银行快速扩张的资产来源日益受到限制,传统制造业、批零业和地产受压降,未来资产的新增空间尚未能形成稳定态势。新兴制造业、普惠金融、先进制造、绿色产业、新材料等成为领先机构抢占布局的重点。

  三是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做好业务模式和资产结构转型,做好逆周期调节;警惕区域性风险暴露;区域性银行近年来客群不断下沉,同时不断推出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实质风控能力重要性凸显,需打造智能风控,加速数字化转型。并需加强自身资本和风险管理能力

  四是在整体盈利模式和客户经营模式转型变革中,需坚持战略定力和落实战术执行力。例如在我们服务银行战略咨询的过程中,会建议采用“规划设计+体系落地+实施保障”三位一体的转型模式。首先以全行一致的战略目标与策略方案,引领转型方向。

  而后,制定实施路线图、引入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考核机制以及试点承接的方式,以点带面形成转型体系;同时,建立“结果管理办公室(RMO)”的长效工作机制,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过程管理、质量把控与专业支持,持续优化转型落地实施。在顶层推动、全行贯彻下,转型将会从纸面上的方案落地为业务模式、业绩成果与工作方式的实质转变。

  界面新闻:中小银行对于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竞争优势何在?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

  朱宇: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包含两方面:一是中小银行属地经营特征鲜明,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毛细血管”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践行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夯实我国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也将发挥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中小银行具备决策链条短、船小好掉头的比较优势,可真正将敏捷体现在业务经营、模式变革和能力塑造中。

  实现差异化竞争方面,中小银行需回归本源,专注“基础客群”,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聚焦和取舍:区域性银行在所处地域通常拥有的庞大大众客户群体,或与区域性银行“门当户对”(业务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匹配)、可持续深耕的本地客群。区域性银行在上述客户群中往往已具备良好的服务口碑和品牌影响力。上述基础客户是区域性银行具备“地利”和“人和”的核心客群,通过持续深耕和客户经营,构筑与客户之间的粘性与信任,与客户形成共生生态。

  界面新闻:目前,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哪些难题?该如何解决?

  王洋: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中小银行自身看,中小银行立足当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同时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资产占比较高,导致资产质量较差。而中小银行财务资源不足,对损失承担能力有限,影响不良资产释放和处置。如采用转让方式,在当前经济和资产价格下行压力较大、不良资产价值缩水情况下,与资产管理公司的估值分歧较大。此外,部分中小银行在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上形成大额风险暴露,银行单独处置不良资产难度大,还可能增加次生风险。

  二是中小银行外部看,中小银行风险处置中压实地方政府责任,而中小银行风险集中在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处置资源稀缺,对中小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改革化险的外部支持不足。三是从长期看,中小银行可持续经营模式有待重塑,部分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存在“前倾后冒”的情况。

  为此建议:一是支持中小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创新不良资产交易模式,通过结构化交易、分期付款、反委托等方式弥合估值分歧,发挥不良资产供需双方处置合力,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二是从债务人角度梳理所涉中小银行资产,支持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对共债资产统筹纾困方案,降低中小银行处置成本。

  三是在地方债务和房地产风险化解中充分评估对中小银行的中长期影响,避免中小银行成为风险的被动承接者。进一步加强中小银行监管,防范掩盖和转嫁风险。

  四是客观考虑地方政府风险处置责任与风险处置能力的匹配问题,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能力不足以化解所在区域中小银行风险的,中央考虑在对地方政府设立一定约束条件下给予支持,如允许地方政府提供合格抵押品的基础上申请再贷款。

  五是一体推进中小银行化险和改革,引导国有银行、优质城商行等参与中小银行并购重组和长期经营,赋能中小银行战略制定和经营发展,使中小银行风险处置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界面新闻:新的监管组织架构调整对于中小银行带来哪些管理变化?

  张健华:新的监管组织架构调整内容比较多,对中小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股份制部和城商部的合并,将来对城商行和股份制行的监管可能会合并;二是人民银行有大量的县支行人员并入到了金融监管总局,这会对基层的金融监管产生较大的影响。

  调整对中小行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改变过去依据金融机构的出身来决定对其的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监管强度、业务准入许可。以前根据机构的不同出身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未来统一的监管标准可能会更关注业务规模、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人民银行县支行的人员并入监管总局则体现了基层监管力量的加强、县域监管队伍建设的加强,这会改善县域的金融服务,理顺县域金融环境。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村镇银行合并潮?

  张健华:近期的村镇银行合并或者被上级发起行回收的案例增多,这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既是行业竞争的结果,更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村镇银行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过去基层金融服务尚不充分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满足基层金融需求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来看,村镇银行类机构总体的管理成本较高、管理链条较长,品牌影响力、产品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同业中的竞争力相对不足。

  一般而言,村镇银行具有两个传统优势,一是贴近市场,二是熟悉客户。但随着大行借助数字化转型不断下沉市场,逐渐扩大服务覆盖面,村镇银行的传统优势在逐渐丧失,加剧了村镇银行竞争力的弱化。同时,部分机构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风险。因此,从监管导向以及上级发起行的角度来看,考虑到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以及对风险的防范,适当缩减村镇银行数量是必要的。短期内,中小银行或许不宜过多的设置。

  从国际经验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银行类存款机构数量超过1.5万家,到本世纪初,数量降到了1万家左右,截至目前已经不到5000家。也即,经过了40年左右的发展,美国的中小银行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前些年,为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银行的机构数量持续增加,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数字化手段的丰富,通过数字金融同样可以有效深化普惠金融,这对中小银行原有的主营业务和功能定位产生了一定的替代作用。

  界面新闻:目前民营银行中仅少数几家银行可以全国展业,其余民营银行均为一行一店,中尾部民营银行的出路何在?

  张健华:目前,得益于监管较为关注以及上级发起机构的整体风险可控,19家民营银行的试点经营整体较为稳健,但是不同机构间的经营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全国性银行,尤其是互联网银行经营情况较佳,但是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民营银行发展还比较滞后,尚未明确较好的发展之路。

  中尾部民营银行最终出路只能是走特色、适合自己的路。这种特色既包括深耕本地市场、更好服务本地中小微及个人等客户定位外,也包括产品、服务及符合自身特点及资源禀赋的数字化转型。民营银行相比于其他银行最具特色也是最大优势的就是其纯民营性质,决策机制相对简单,在符合相关监管法规的前提下,应该更加市场化、更具灵活性和更高的服务效率。中尾部民营银行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体制机制的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